

人臉識別或將一統:企業基因是決定性因素
人臉識別技術是一種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生物識別技術,最近幾年,人臉識別市場異常火爆,相關研究機構及公司很多,就人臉識別技術及行業發展這個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仁勤科技研發中心總監---袁子青,駿聿科技,人臉識別領域內唯一一家兩棲企業(行業市場及互聯網移動市場)
問:袁總,我是從聿美人知道貴公司的,很奇怪貴公司為何要做聿美人這樣的業務呢?
袁:我們這個團隊,是個工程師團隊,我們想表達自己的技術優勢,比如人臉檢測的準確度、對光照和圖片適應的廣泛性,就選擇了這條途徑;專業的用戶稍微簡單一測試就會驚嘆。簡單的說,這是一群工程師,用工程的方法表達自己,不一定有效,不一定合理,但是合情。
問:袁總,好像每家公司都說自己人臉識別技術怎么怎么好,怎么有實力,但是恰恰國家沒有標準和特定的檢測機構;請問您如何評價這件事情?您怎么判斷自己公司在國內的技術水準。
袁:我們認為,從理論上,人臉識別技術肯定能夠比較清晰的比較,可以區分優良中差的。所以美國國家標準委員會才會跟FBI一起做全球性的FRVT(人臉識別供應商)測試,而且這個測試的權威性從來都沒有人質疑過。當然,有些企業不參加這個測試,可能有兩種情況,很差或者不知道這個測試(因為該測試是免費的,所以很難有其他原因);那樣的話,我們認為還有另一個標準,就是實踐的標準——你破了多少案子,有多少規模客戶。
我們自己的技術水平,我作為公司領導不能無謂自謙貶低自己,也不能沒有根據貶低別人。我只能告訴你一些事實,雖然RQ2012的評測還沒完全結束,但是從第一第二階段的數據來看,在全球,我們保守估計,全球前5。從商業實踐上來看,品果科技(Camera360)的云相冊采用我們的技術,每天識別的照片量近千萬;當然,我們為公安破的案子、抓到的人,即使不是最多的,也是最多的之一。歸根到底,數據會說話,實踐會說話;所以,自夸是毫無意義的。
問:袁總,您怎么判斷人臉識別在公安行業中的發展趨勢呢?
袁:先諸侯割據,然后大一統,由最多不超過2家自然壟斷。諸侯割據的原因,是因為在行業的上升初期,沒有規范、客戶沒有判斷力,幾乎全靠渠道,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渠道,分割不同的市場;在行業的中后期,就是產品自己會講話,用戶自己會比較分析,好的產品會自然擊敗壞的產品。我們回頭看IT行業短短幾十年的歷史,財務軟件、ERP軟件、數據庫軟件、監控系統、視頻會議系統都是這樣,越是技術門檻高的產品,這一統一過程就會越快。所以,歸根到底,核心競爭力在于研發,在于算法的領先水平和持續優化能力。
問: 袁總,有一個很敏感的問題,您可以不回答,您能否評價您在業內的競爭對手呢?
袁:君子坦蕩蕩,這有什么不可以。總體上來講,業內人臉識別有3類:OEM海內外產品,我們稱為O類;體制內自主研發,如國內的清華系和中科系,我們稱之為U類;民營企業像我們仁勤科技自主研發,我們稱之為R類。《浪潮之巔》的作者吳軍有個觀點就是企業基因論,比如微軟從互聯網時代就走下坡,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沒落,這不是微軟技術不行,不是微軟管理不行,是企業基因不行。基因決定了企業的走向,所以,我判斷O類企業將會在營銷上有突出優勢,逐漸從拼技術的行業市場轉到對技術要求不高的公眾市場;U類企業在政府資源上有優勢但產品能力不突出,將會聚焦在特定市場比如軍隊、出入境;R類企業在技術和產品的持續優化上優勢積累,將會有1、2家逐漸壟斷公安行業。
問:袁總,我個人發現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就是技術型驅動的公司在國內發展的都并不理想,比如做語音識別的訊飛、鮑岳橋的聯眾、求伯君的金山。您怎么判斷這件事情?
袁:其實國外技術驅動的公司發展的也不理想,比如Sun,比如Borland。一個企業的成功,跟技術關系不是最大的,以Google為例,我認為Google的成功,有三個關鍵點:
需求爆發的時機點(40%)
對產品的準確把握(30%)
優秀的算法(30%)
所以,我的結論是,你是不是技術型公司并不重要,而是你是否恰到好處的把握了這三個關鍵點。需求爆發的時機點,是不可控的,所以,產品能力是技術型企業成敗的關鍵。
問:袁總,談談您的展望
袁:我也通俗點,321吧。希望我們在RQ2012測試中能進入全球前三;協助警方破兩個大案要案;招聘到一個天才的軟件工程師。從現實來看,第一個最重要,從長遠來看,人才才是決定企業的核心因素。